人物 | 心入书画 一脉传承——记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曾正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20?点击:

【人物简介】

曾正,1984年生于湖南怀化,本科、研究生都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足球直播360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梨花烂漫》入选东京国际艺术展,《新绿》入选2010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家作品展,《夏日记忆》入选第一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梦幻家园》《清夏等入选首届、第三届“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曾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省展优秀奖,第十二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师生美术与设计艺术作品展优秀奖庆祝建党95周年湖南省美展优秀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省教职工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等。主持省级课题项,发表美术研究论文二十篇,出版专著部。指导学生作品多次荣获省级各类奖项。

潜心画画  归湘发展

一双手,一支笔,一砚墨,于笔墨间流动,于画卷上舒展。对于曾正而言,国画是他一生的挚爱,传承传统文化是他的追求。

兴趣造就成功。曾正小时候,父亲在乡镇中学教书,年幼的他常常拿来爸爸的粉笔,蹲在门口作画。一次与母亲同去观看电影《毛泽东的故事》,回家后母亲注意到他默画下的毛主席画像惟妙惟肖,便送他到易图境画家那学习,开启了他与国画的缘分。后在陈均、杨金成老师的指导下,曾正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读研期间,曾正师从川大孙林教授,游历巴山蜀水,领略西南风光,创作了数幅优秀作品,毕业作品获四川省美展优秀奖。但他思乡心切,三湘的山水花鸟、人文情怀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于是,毕业后他叩响了足球直播360的大门,开始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如他所说“我要画家乡,我希望自己的艺术是乡土文学,带有自身的乡土味道”。之后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美术作品展中获奖。在创作涟源市检察院壁画时,他着重挖掘梅山地域特色,创作出饱含本土文化情怀的壁画作品。同时,他鼓励学生洞察家乡风土人情,指导其完成的《金陵寻食记》,获湖南省第五届青年文化艺术节铜奖。归乡,细嗅家乡的味道,找寻家乡的情怀,绘出家乡的风采,这是他一直都在追求与实践的。而传承也在不言而喻之中,点燃薪火,一脉相承。

(曾正作品  清幽图)

“技”“道”结合  传承文化

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他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无不在探索技与道的关系,努力把“技”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品格,使自己的作品尽量达到“技艺之至,近乎道矣”的境界。在教学方面,他以技能和明道为主,叙史为辅,认为“教”本身就是一个悟道的经历,一场文化延续,一种历史传承的过程。在分析宋徽宗的《瑞鹤图》时,由诗词“踏花归来马蹄香”引出,挖掘画后的文化背景,与史相合,与史相融,画出有灵魂和内涵的作品

一花一鸟一世界。他在花鸟画方面沿着继承传统、勇于探索的道路努力寻求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所包含的诸如意境笔墨的理解、运用有独到之处,并赋予文化内涵。他的国画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生动表达,并将此影响学生去热爱国画,热爱生活。除了教本专业的学生,他还给学校的礼仪队员上国画课,提升她们的艺术素养,延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很多队员因此选择了国画公共艺术课程。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陶冶着学生的性情。

中国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令文化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代物资丰足,选择太多,诱惑太多,让学生无法静下心来,真正找寻心之所向。“业精于勤荒于嬉”,曾正认为,不断实践与勤于思考,树立文化自信,才是学生的出路,才是中国文化的归宿。他说,“传统”、“现代”、“审美”是当今国画要追求的。挖掘绘画深层次的历史沉淀,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注重生活与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才能推陈出新,绵延不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用笔墨语言对接学生,用文化精神弘扬传统。作为一名中国画教师,他不仅传授学生艺术技能,还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自觉扛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寒来暑往,岁月几度。从教十多年来,在一言一行中,曾正用自己的专业素养、精神追求、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青年画家,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学们都十分喜爱他。他诲人不倦,时常下班后还指导学生,常告诫学生要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立志报国,传承中华文化。他像兄长般爱护关心每一届学生,曾有一位2015级的学生父亲去世,家境窘迫,原本想辍学。但他极力劝阻,一直坚持无偿帮助学生,后来这位学生顺利毕业并成为了家乡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

(曾正作品 夏日阳光)

曾正说,他只是一名平凡的大学老师,但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热爱国画,热爱生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国粹,让翰墨香气和精神伴随一生。(文/欧家 代心仪 徐祎杨)